相撲[體育運動]

相撲[體育運動]

相撲(xiāng pū):一種類似摔跤的體育活動,原產於中國,秦漢時期叫角牴,南北朝到南宋時期叫相撲,現為一種流行於日本的摔跤運動。 日本的相撲(日式摔跤),古稱素舞,由兩名大力士裸露上身,互相角力。日本有關相撲比較確切的文字記載,是八世紀初編纂成的《日本書紀》,書內記述第三十五代天皇(六四一~六四五年)為了接待古代朝鮮百濟國使者,召集了宮廷衛士舉行相撲競賽。現成為日本的國技,日本的國際性的格鬥術和體育運動。作為專業競技項目,在日本國內稱作大相撲。 根據第六版現代漢語詞典,相撲讀作xiāng pū。

基本信息

詞語解釋

基本解釋

相撲xiàngpū
[Japanese traditional wrestling sumo] 一種類似摔交的體育活動,秦漢時期叫做角牴,南北朝到宋元時期叫做相撲

詳細解釋

(1).我國傳統體育項目之一。古稱角觝。猶今之摔跤。現 日本 仍有此種競技。

《太平御覽》卷七五五引 晉 王隱 《晉書》:“ 襄城 太守責功曹 劉子篤 曰:‘卿郡人不如 潁川 人相撲。’ 篤 曰:‘相撲下技,不足以別兩國優劣。’”

宋 高承 《事物紀原·博弈嬉戲·角觝》:“今相撲也。

《漢武帝故事》曰:‘角觝,昔六國時所造。’

《史記》:‘ 秦二世 在 甘泉宮 ,作樂角觝。’注云:‘ 戰國 時增講武,以為戲樂相夸,角其材力以相觝鬭,兩兩相當也。 漢武帝 好之。’”

(2).互相扑打。

巴金 《家》二一:“兩隻畫眉在枝上相撲,雪白的玉蘭花片直往他的身上落。”

李劼人 《死水微瀾》第五部分十五:“還要風魔了,好像洪醉以後,全然沒有理智地相撲,相打,狂笑,狂喊。”

英文翻譯

1.{體} sumo

背景介紹

相撲表演 相撲表演

所謂相撲(sumo)是指兩人在土表中角力的一種格鬥技,一方將對手扳倒 或推出土表外即為勝者。一般人只要提及相撲就會自然而然認為它是日本的國技,其實雖然相撲在日本文獻中最早可溯及至距今約一千三百多年前 ,但直至明治四十二年(1909)時日本才將相撲定位在“國技”這個地位上的。

尊為日本“國技”的相撲,是日本人特別喜歡的一項傳統體育運動;比賽時近乎全裸的兩個大胖子在直徑4.55米的圓形“土表”上,扭在一起,進行角逐。巨人相撞,極富戲劇性。

在日本,相撲運動是高雅的事業,運動員要具備純真、熱心、胸懷寬廣的素質以及誠實果敢、謙虛的修養。

相撲[體育運動] 相撲[體育運動]

職業相撲運動員稱“力士”,力士們身高體胖,膀大腰圓,走起路來一搖一擺,威風凜凜。相撲不以體重分等級,大部分力士體重在110一150公斤。400年相撲史上最重的力士是來自美國身高 1.84米的小錦,他曾是大關級別。相撲史上最年輕的橫綱是朝青龍,2003年晉升橫綱時才年僅22歲。

相撲運動員分段,最高段是橫綱,一年不超過4個。其次是大關,橫綱與大關即使在一個場所敗北,也能保持原來的等級,但連輸兩場,大關降級,橫綱則退休。再其次是關肋、小結、平幕和十兩等級;十兩以上稱力士,成為職業相撲手,有不菲的工資收入。相撲另4個等級是:新弟子初賽定為序口,以後按比賽成績定為序二段、序三段、幕下,這4級都屬學員、不發工資。他們升級都以戰績為主。力士的頭髮可以梳成銀杏結,幕下以下只能梳丁字形。相撲手過的是森嚴的等級制生活,連吃飯、上廁所、洗澡,也要根據等級地位列出嚴格的前後順序。

相撲[體育運動] 相撲[體育運動]

角斗時,相撲手只有圍在腰和褲襠問的“丁字兜襠”織錦絲帶 “回”;而土表設在相撲會場中間,這是一塊距地約1米的泥沙方形場地;土表的圓圈是用稻草捆做的,周圍用繪有特殊圖案的米袋碼實,米袋之間用草繩相系。土表上方掛吊著木製房形屋頂,下面沒 有柱子,視野很開闊。台下有一個空洞,比賽前一天,人們在台下埋藏酒、粟子、麵粉、大米、水果、鹽等,以求平安。

比賽開始,相撲手先要進行“熱身”儀式,他們腳踏地板舉起雙手,掌心向外表示沒有攢帶和隱藏任何武器;還要用“力水”漱口、“力紙”擦身並抓鹽撤在台上;表示潔淨和相互尊重;然後雙方對峙,相距約70厘米,兩人蹲下,四目圓睜,氣勢逼人。接著都站起來運氣,未運好氣的可重來,最多可達5次。

台下四方角各坐一位裁判,台上有一位穿著傳統的肥袍、戴高帽、拿禮扇的“行司”進行裁判,他高聲地評論相撲運動員的每一個動作。行司要公正地判定勝負,如果雙方同時倒下,—剎那他沒有看清楚,則由台下4名裁判合議勝負。相撲選手用推、撞、頂、摔展開較量,只要踏出土表之外,哪伯是腳趾或腳後跟出界也算輸;在土表內,腳底以外的身體任何地方,哪伯是一個手指著地也算失敗;雙方都摔出土表之外,則以先觸地者為輸,勝負十分清楚。相撲比賽規則十分嚴格,交手時,不可抓對方腰以下部位,不允許揪對方的頭髮、耳朵;不可以擰、打、踢、蹬對方,否則罰出場外。

相撲運動有75種基本技術,其中5種最為常用。比賽中最高尚的致勝技巧叫“寄切”,相撲手抓住對方的“回”,抱起對方,推出場外;或把無可奈何狂揮亂舞的對手抱出界線,這是更誇張的寄切,稱“釣出”。但也有偏好開掌搏擊的“突張”,或用頭撞的、“控手”, 這突如其來的猛烈一擊,往往使對手“押出”,摔落在第一排的砂座上,引起全場暴風雨般的鼓掌。比賽過程,異常迅猛,每個回合有時只需30秒到1分鐘。這要靠全身的力道、良好的技術、正確的把握時機。相撲比賽不是誰胖誰就勝,而要充分發揮腿力、腰力、速度和技巧。要靠爆發力的控制和運用,寄切、抓回技術的運用,更要靠善於判斷的靈活頭腦。

如果一位大力氣的小個子選手,把又高又大體重超過他兩倍的對手耍得團團轉,觀眾席上立刻發出一陣又一陣的鬨笑和喝彩, 最後小個子要是戰勝大胖子,全場沸騰,歡聲雷動。

日本每年舉辦6次相撲大賽,每次15天,分東西兩大陣營,雙方各15人。大賽3次在東京,分別在1月、5月和,9月,地點是在可容納1萬觀眾的“兩國國技館”舉行。上午10時由幕下開始比賽,下午3時高級別的相撲力士進行比賽。國技館各有供天皇觀賞相撲專席,天皇和皇室人員對相撲有濃厚興趣和欣賞習慣。另3場是3月在大阪、7月在名古屋、11月在福岡。儘管入場票價很貴,最高票價高達20萬日元(約1500美元)一張,而相撲迷也會涌往觀看。整個賽場席無虛座,尤其是高級別的比賽,場場攥滿。更有數、以百萬計的觀眾收看電視的現場直播。

比賽最後一天角逐出最優秀的力士,舉行授獎儀式,最高獎賞是“天皇賜杯”,獎給最優秀的相撲運動員,這種獎勵始於1925年。還有許多國家和團體送的獎盃、獎品和獎狀。從1980年開始,中國贈送景泰藍獎盃。此外,贏分多的力士被授予“殊勛賞”,勇於拼搏的新手被授予“敢斗獎”,技巧運用全面的相撲手鎮授予“技能獎”。

相撲

相撲高手退休後 相撲高手退休後

相撲運動員的培養依靠“部屋”。日本相撲協會下設49所部屋,部屋的最高領導叫“親方”(即師父),親方一般由退休的著名力士擔任,他對相撲協會負責,同時教授弟子學習相撲技藝,每年從全國小學生中選招學員,一旦選中,只要家長同意,吃、穿、住全由部屋負擔。國小、國中是義務教育,學費、書費由國家負擔,高中以上的一切費用則由部屋負責。部屋培養學員少則幾個,多則上百人。未來的相撲運動員每天要吃十分豐富的“相撲火鍋”,相撲手的過度肥胖是填鴨式的過量飲食“吃”出來的,但他們不是吃油膩膩的脂肪,而是靠獨特的食品結構,科學地攝入蛋白質。同時,還要長時間的午睡。不過,一旦退出相撲,體重會大幅度減輕。相撲運動員訓練嚴格,運動量很大,由於對抗激烈,運動年齡不長。在日本,相撲迷相愛好者很多,但參加相撲運動的專業運動員現在只有8000多人。

日本相撲名將中最有人緣的是曾獲得16次優勝的橫綱貴乃花。他24歲,身高1.85米,體重157公斤。1997年,他迎戰美國人橫綱曙,沉穩、堅忍的貴乃花頑強拼搏,又榮獲全國冠軍。

出類拔萃的相撲手像影視名星一樣受到日本國民,尤其是青少年的喜愛和崇拜,成為聞名的風雲人物。日本人喜愛相撲,熱情地觀賞每一場高級別的相撲比賽,這不僅出於對比賽勝負的興趣, 更多的還是對這項運動反映出來的日本傳統文化氣氛的熱愛。它代表著日本民族好勝求強、又剛又忍的心理和性格。相撲的魅力在 於它提示人們只要善於拼搏,以小制大,以弱勝強,是可以實現的,相撲運動員即使在精疲力盡的情況下,也有必勝的信念和堅 的毅力,一位日本老教授說:“不懂相撲就無法真正了解日本文化”。

相撲歷史悠久,帶有濃厚的民俗色彩。在日本野史小說《古事記》中就記有相撲神話:遠古時代建御雷神和建御方神在出雲國那佐的小 角力,賭注是領地,結果建御方神輸了,他羞愧逃遁了。這種傳說中的相撲,可追溯到2000年前。到5世紀末,人們將自然人格化,通過人與人的角逐預測第二年農作物年景,以後又發展成一種敬神儀式。6—7世紀,相撲逐漸從寺院和民間轉移到宮廷。在奈良時代, 相撲在宮廷、民間同時盛行。室町時代出現了“武家相撲”;18世紀中葉,相撲正式升格為體育運動項目。但它的儀式、服裝都保存了一種悠久的形式。

現代的相撲運動,技巧進一步提高,規則更 加嚴格,而且逐漸轉向商業化。 近代以來相撲運動出現了新的變化,一是日本女子正式加入了這項運動。1997年1月,日本全國首次舉行女子相撲錦標賽。據公元720年編撰的《日本書記》的記載,雄略天皇即位時“令宮女脫其衣,去其裙,著以兜擋,令相撲之”。近代認為女相撲有失大雅而被禁止。但山形、秋田、長崎、佐賀等縣仍保留女子相撲。北海道的女子相撲穿T恤衫比賽。二是日本正在興起業餘相撲運動,業餘選手大部屬於學校和公司的相撲俱樂部。業餘相撲分4個級別: 輕量級、中量級、重量級、自由重量級。上台比賽穿襯褲,不撤鹽。女子錦標賽在塑膠墊子上進行。裁判穿白衫、白褲、打黑色蝴蝶結。日本人正在努力,爭取相撲運動同柔道一樣能走向世界,進入奧運會。

總述

中國和日本兩國在歷史上都有相撲。從一些出土文物看,中國秦漢時期的角牴形象同日本現在流行的相撲很相似。現代,相撲一直被認為是日本的武技,其實,我國古代有類似於相撲的“角牴”。早在西漢初年,冀州(今河北)一帶流行著一種民間遊戲:人們戴著有角的面具互相比武、鬥力。這種既是競技又是表演的活動,被稱為“角牴”,又名“蚩尤戲。

司馬遷在《史記·黃帝本記》中曾記載:“蚩尤氏頭有角,與黃帝頭,以角牴人,今冀州為蚩尤戲。”將“角牴”與黃帝戰蚩尤的傳說聯繫起來,這就足夠說明它的漫長歷史。

到宋代,“角牴”一詞才專指摔跤一類活動。

如今,古老的相撲在日本還頗為流行。

唐朝

相撲[體育運動] 相撲[體育運動]

孟賁古冶兩相搏,強者角牴在必得。今番對陣顯身手,他日三軍勇報國。

我國古代角觝最早進入宮廷,《禮記·月令》:『天子乃命將帥講武習射御、角力。』在秦漢時的角觝不作為體育項目,而歸於百戲一類。唐《因話錄》載:『文宗將有事南郊,禮前,有司進相撲人。上曰:我方清齋,豈合觀此事!左右曰:舊例皆有,已在門外祗候。』可見唐代相撲久已有之。巴黎藏敦煌唐代寫經上畫有兩個赤身著犢鼻褲者相撲的形象,可為形象佐證。

宋朝

宋代《東京夢華錄》及《夢粱錄》載:宋代宮廷御用之相撲手,乃御前衛隊左右軍士,名為“內等子”。市井職業相撲手,則皆有名號。勝者受賞物品有:旗帳、銀杯、彩緞、錦襖、官會(鈔票)、馬匹等;“須擇諸道州郡膂力高強、天下無對者,方可奪其賞。”亦有以相撲設擂,如《水滸傳》中所描寫者。故我國職業相撲,要早於日本(十六世紀日本出現職業相撲)。北宋還有“小兒相撲、喬相撲、女子廝撲”。在靖康之變時,怕善於相撲的“小關索”李寶鬧事,將他和其它十六人急撲入獄,後梟首示眾。南宋景定年間(1260-1264)臨安有著名的女相撲手,《夢粱錄》記載了她們的名字:賽關索、囂三娘、黑四姐等。《簡明不列顛百科全書》中相撲始於日本之說,並不正確。因為角力、相撲之類,歐亞許多民族都有,例如蒙古、伊朗、土耳其等,只是規矩有所差異而已。

日本相撲

相撲 相撲

日本《相撲之始》一書說,日本的相撲來自於唐朝時期的中國。日本體育百科全書記載:“日本的相撲起源於唐代的中國。”日本歷史考古學家池內宏和梅原末治合著的《通溝》一書也說,日本的相撲同中國吉林省輯安縣出土的3~5世紀古墓壁上的角牴圖極相象;同中國唐宋時代的相撲比賽形式和規則也近似。從17世紀起, 日本各地興起職業性相撲,稱為"大相撲"。18世紀開始形成現代的相撲。到20世紀初期,相撲作為日本的“國技”廣泛開展起來。至今日本的相撲比賽每年都要舉行6次,分為一月場、三月場、五月場、七月場、九月場和十一月場,成為民眾最喜愛的運動項目之一。下面介紹的是當前日本流行的相撲的技術要求、比賽規則等。

相撲運動員不僅要有氣力,而且還要有熟練的技巧,技巧是決定比賽勝負的關鍵。技術大致分為推、摔、捉、拉、閃、 按、 使絆等。 運動員主要用頸、肩、手、臂、胸、腹、腰、膝、腿、腳等部位, 靈活運用各種技術相互進攻。十兩以上6級運動員的髮型和腰帶的質量與幕下以下4級不同。十兩以上6級運動員比賽時,有入場式,穿化妝圍裙。相撲裁判員(日本稱為行司),按年限也分為10級。相撲裁判的等級叫做“格”,“橫綱格”是裁判員的最高級稱號。他們的等級用指揮扇上的纓帶顏色為標誌。裁判用以指揮的扇子稱為“軍配”,扇子指向的一方為勝者。

相撲來源於日本神道教的宗教儀式。人們在神殿為豐收之神舉行比賽,盼望能帶來好的收成。在奈良和平安時期,相撲是一種宮廷觀賞運動,而到了鎌倉戰國時期,相撲成為武士訓練的一部分。18世紀興起了職業相撲運動,它與現代的相撲比賽極為相似。神道儀式強調相撲運動,比賽前的跺腳儀式(四顧)的目的是將場地中的惡鬼趨走,同時還起到放鬆肌肉的作用。場地上還要撒鹽以達到淨化的目的,因為神道教義認為鹽能驅趕鬼魅。相撲比賽在台子上進行。整個台子為正方形,中部為圓圈,其直徑為4.55米。比賽時,兩位力士束髮梳髻,下身系一條兜帶,近乎赤身裸體上台比賽。比賽中,力士除腳掌外任何部分不得觸及台子表面,同時也不得超出圓圈。比賽在一二分鐘甚至幾秒鐘內便能決出勝負。相撲的裁判共由6人組成。主裁判由手持摺扇“行司”登台擔任,其餘5人分別在正面、東面、西面及裁判席上。大力士的最高等級是“橫綱”。下面是大關、關脅、小結、前頸,這四個等級被稱為“幕內”,屬於力土中的上層。再次是十兩、幕下,除此之外還有更低級的三段目、序三段。最低一級叫序口。一個普通力士要想獲得較高的等級是需要花費很大氣力的;不經過艱苦努力,要想獲得最低的等級,也是不可能的。

相撲(sumo)被譽為日本國粹,亦稱角力、角觝。 始見於《日本書紀·垂仁紀》。奈良時代以後興盛。719年(養老三年)朝廷設拔出司(後相朴司)。平安時代,每年7月有相撲節。鎌倉時代以後作為武士的武技而在武士中盛行。17世紀末,出現營利性職業相撲。江戶時代盛行職業性勸進相撲,江戶成為全國相撲中心。明治維新時一時衰落。昭和初國粹主義抬頭,相撲再興。戰後在東京、大阪、福岡、名古屋均有相撲場。作為民眾性體育活動,至今在各地民間仍頗為盛行。

相撲 相撲

相撲是一種日本摔跤形式。它與日本神道教一樣源遠流長。在現代,仍存在許多傳統儀式.相撲最基本的規則:選手在對手之前觸地或者比對手在輪次中觸地次數多為輸。選手之間糾纏經常持續幾秒鐘,有時會到一分鐘或更長。每年日本會舉辦六場相撲比賽。每次15天。三場在東京舉行,其餘則在大阪、福岡和名古屋.相撲最高級別:橫綱是相撲的最高級別。一旦選手到達橫綱級就不能再輸。如果他的成績開始變差,就希望他退役。

根據考古資料,最早的赤身相撲格鬥術,可能來自鄂爾多斯草原騎馬民族的胡人。自從到了西晉時代,五胡大量南遷農耕平原之後,漢人開始有了相撲的名稱。但是,今日已不再有這種稱呼了,如果要找尋赤身相撲的蛛絲馬跡,可能今日山西定襄、原平一帶的胡人牧地,仍有赤身的“摸泥蚯摔跤”和“撓羊賽”的傳統,或許遺留一些遊牧、騎馬民族相撲的痕跡吧! 根據考古資料,農耕島國的大和民族,最早的赤身相撲格鬥術,由唐代的中國傳入。經過十幾個世紀以後,今日已發展成有自己民族特點的國技。

公元695年,日本開始有了相撲比賽。公元728年,相撲進入日本貴族的生活圈子,宮廷中設立了“相撲節”,每年定期舉行“相撲節會”,有比賽規則。 相撲節會持續了四百多年後,隨著皇室勢力衰退而開始普及民間,並於民間祭神、驅魔、慶祝豐收和占卜生產凶吉拉上關係。從十七世紀開始,興起了“職業相撲”,二十世紀初以日本的國技姿態廣泛開展,1909年東京建起一座專供相撲比賽使用的國技館,1941年更被列為學校體育正式科目。至此相撲的國技地位,在日本獲得進一步肯定。職業大相撲被認為是一種高尚的職業,相撲手所到之處備受人們尊敬。據說這是與日本人的帝皇君主傳統觀念有很大關係,因為古代相撲人只能在御前為天皇將相表演,當時的“相撲節會”是宮中重要儀式之一,相撲人有幸上場視為畢生榮譽,人們亦視若英雄。積習下來,到了武士當權的幕府時代以至時至今日,在人們心中,仍然十分尊重他們。 當代職業大相撲比賽的相撲手,必須通過相撲協會舉辦的訓練班,嚴格訓練包括思想修養、飲食、相撲技術、運動醫學、生理學及漢詩的學習。

日本關於相撲的傳說 ,傳說源自垂仁天皇七年七月七日野見宿彌跟當麻蹶速角力取勝的故事。自那以後每年七月七日都要在宮廷舉行相撲,也在鄉村舉行,是每年例行的活動。在農村,相撲是神治服水的精靈,預祝農業豐收的農耕一是。每年七月七日從各地集中力士在宮廷舉行的相撲宴會,則是國家性的占卜年景的儀式。優勝者各自插葵花和葫蘆花,葫蘆花象徵水的精靈。傳說河童最喜歡相撲,因為河童是水的精靈。所謂草相撲大概是由於相撲身上帶著草(證明是遠方來神)緣故。如上所述,作為農耕儀式的相撲,如今在各地仍然以祭神的形式進行,如伊予大三島大山只神社在插秧節時,表演的單人相撲是把看不見的精靈當做對手舉行的祭祀儀式。山口縣防府市祖神社的祭神儀式是由世襲的神職人員兩名表演象徵性的相撲。然後參加儀式的人也隨著分成兩組進行。秋田縣平鹿郡八澤木村保呂羽山的扉開祭神儀式是對峙雙方互相推搡、推勝者一方被認為是當年能夠取得農業豐收。鎌倉時代,在鎌倉的鶴崗八幅宮神社一帶供奉著相撲十六番。武士門弟中所喜歡的《曾我物語》里有河津三郎同俁野五郎的相撲以及信長的近江常樂寺的相撲都是很有名的。由祭神相撲演變成為修繕神社和寺院而舉行的化緣相撲是從室町時代末期才開始盛行的。最早有明確記載的是在正保二年為重建光福寺舉行了十天的相撲表演。建御雷神同建御名方神的爭奪故事也可看成是有關相撲的傳說。但其中的握手動作是古代相撲的招式,相撲的四十八手早在鎌倉時代就已經編出來了。

職業選手

相撲手 相撲手

大多數優秀選手都是在18-35歲之間,經過嚴格訓練的運動員。他們為贏得身體上的優勢除了消耗就是吃大量的食物,並且吃飯後再睡覺。初學者居住在相當嚴格的專門相撲室內。地位:在日本,“相撲”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被日本人尊為“國技”,而且得到了很多日本人的喜愛,有很多日本人以自己新家建成之時能收到一個相撲選手的名片為榮!兩個胖胖的相撲在一個圓環里進行一場肉搏戰,感覺實在很好!兩個相撲運動員裝束很簡單,只在腰間系一條“兜襠布”以遮住下身!在人們看來,這可能有些不雅!但這確實是相撲運動的專用“運動衣”,在日本,有很多的相撲都是鄉村一些家裡貧寒的子女,從小就接受“相撲部屋”的教育,以此達到“出人頭地”的社會位置!據說每天相撲的運動很少,以保證自己能夠永久保持肥胖的身材,因為在日本的相撲比賽中,是沒有若干級別的,只有靠相撲運動員自己能夠"膀大腰圓"。所以日本的相撲男選手,越“膘肥體胖”當然也就越有利,所以為了儘量長胖,男相撲選手每天除了飽餐兩頓飯以外就是長時間的睡覺,期間只進行短時間的訓練。如今,日本相撲界為了使相撲運動走向奧運會正式比賽項目,對相撲進行了很多改革。

職業相撲手必須體型高大魁梧,二十歲之後要求身高一米七五以上,體重一百二十公斤以上。一流的相撲手最後有巨大而呈梨狀的軀體,他們具有如此身型和力量,其實與飲食有著密切的關係,驚人的食量大約是正常人的十倍。

日本有史以來最重的相撲手是當今來自美國夏威夷的小錦,他的體重二百六十三公斤。 相撲手按比賽成績分為十個等級:序之口、序二段、三段、幕下、十兩、前頭、小結、關脅、大關、橫綱。 近年曾為橫綱的兩位風雲人物是日本相撲史上第一位非日本籍的橫綱(終身榮譽稱號)曙太郎(夏威夷)和日本最有前途的貴之花,94年比賽中貴之花曾一舉擊敗曙太郎。

當代大相撲比賽,是在稱為土表的場地舉行,它用粘土堆成三十至六十厘米。比賽區圓形,直徑4.55米,在堅實平整的比賽區表面鋪上薄層細砂。 傳統的比賽,土表四角有柱,上托日式屋頂,觀眾圍觀同日本古代傳統的擂台賽相似,例如十八世紀的“江都勸進大相撲浮繪之圖”,柱子有礙觀眾視線,1951年起,取消柱子,改用懸掛式屋頂。 主於搏人的相撲技術中有“技麻利”七十手,和傳統的四十八手,實際有一百多手。在彼此體型相當的情況下,要贏的話,除了快之外,力量和時機,加上反應的配合,並不容易。

相撲對身高和體重的要求只有下限沒有上限,體重下限是75公斤,身高下限是1.75米。

日本著名相撲手-曙,曾經參加過日本著名的<<K-1格鬥大賽>>雖然在K-1里,他的實力不是最好的一個,但是他的精神是值得表揚和敬佩的!如今多數力士來自蒙古與夏威夷的日裔,本土日本人不多。

相撲級別

相撲(日本稱為力士)按運動成績分為10級:序之口、序二段、三段、幕下、十兩、前頭、小結、關脅、大關及橫綱。橫綱是運動員的最高級稱號,也是終身榮譽稱號。

以下是各段日語表示

序の口(じょのくち)

序二段(じょにだん)

三段(さんだん)

幕下(まくした)

十両(じゅっりょう)

前頭(まえがしら)

小結(こむすび)

関脇(せきわけ)

大関(おおぜき)

橫綱(よこづな)

比賽場地

相撲 相撲

相撲比賽在40~60厘米高、727厘米見方、四邊斜度為40°~ 50°的土台(日本稱為“土表”)上進行,土台中央比賽場地是圓形的,直徑為455厘米,場地北面為正面。場上有頂篷,四角懸掛黑(西北)、藍(東北)、紅(東南)、白(西南)4 種顏色的彩布,象徵四季。賽前,需要進行體格檢查,20歲以上者身高要超過1.75米,體重在75公斤以上;20歲以下者身高要超過1.70米,體重在70公斤以上。運動員梳好髮髻( 3段以下的運動員不結髮髻),系好腰帶和兜襠(運動員裸身,只系寬大的腰帶和兜襠),在台子東西兩側專門放置的水桶內取“力水”漱口,潤喉,意思是水能增加力量,所以稱為“力水”。然後用“力紙”擦試身上的污穢,象徵著清淨心靈上的污點。抓些鹽撒在比賽場上,以便使場地清潔,皮膚擦傷不易感染,並祭祀天地,祈求安全。在裁判員鼓打香尺,號召相撲力士出場比賽後,雙方上台,走到中央相距60厘米處,相對站立,各自作抬腿踏腳,搓手拍掌等準備活動。再兩手接觸地面,調節呼吸,準備進入比賽。

比賽規則

運動員在比賽時可以互相抓腰帶,握抱頭頸、軀幹和四肢,可以用腿使絆,可以拍打對方胸部,但不許踢對方胸腹,不許抓兜襠和生殖器,不許抓頭髮、擊雙耳、卡咽喉,不許傷害對方眼睛、胃門等要害處,不許用拳頭打人或使用反關節動作。

比賽時,能使對方身體任何一部分著地(除兩腳掌外)即為勝利。能使對方身體任何部分(包括手、腳)觸及界外地面亦為勝利。比賽沒有時間限制,如果雙方經過長時間角斗,精疲力盡而勝負未分時,裁判員可以宣布比賽暫停,休息後再重新開始比賽,直至決出勝負。

相撲運動員一般體型非常強壯,有些相撲手甚至達到了500餘斤!(驚人)

10月12日(日) 橫浜市 <神奈川県 橫浜文化體育館>

10月13日(月) 熊谷市 <埼玉県 熊谷スポーツ文化公園 彩の國くまがやドーム>

10月16日(木) 鳳珠郡能登町 <石川県 內浦體育館>

10月17日(金) 米原市 <滋賀県 グリーンパーク山東>

10月18日(土)19日(日) 京都市 <京都府 京都市體育館>

10月20日(月) 三好市 <徳島県 三好市池田総合體育館>

10月21日(火) 安芸市 <高知県 安芸ドーム>

10月22日(水) 真庭市 <岡山県 久世エスパスランド>

10月23日(木) 隠岐郡隠岐の島町 <島根県 隠岐の島町総合體育館>

10月24日(金) 米子市 <鳥取県 鳥取県立米子產業體育館>

10月25日(土) 広島市 <広島県 広島県立総合體育館>

10月26日(日) 下関市 <山口県 下関市體育館>

基本動作

一、撒鹽(siomaki)

相撲 相撲

力士在入土表時會撒些鹽在土表上,在日本人的觀念之中,撒鹽是可以驅邪的。力士在土表上撒鹽有二層意義,一為驅邪,另外祈神保佑免於受傷。另有一說是認為鹽可以消毒,撒鹽在土表上,即使比賽受傷,事前也已做好了防護的措施。在大相撲舉辦期間,幾乎每日用鹽量達四十五公斤。

二、 塵(chiri)

塵手水(chirityozu)的略稱。這個動作是先蹲踞在土表一側,雙手合擊後水平向兩邊伸展,手掌向上翻。此動作的緣由來自以前相撲露天舉行,力士以草淨手,雙手向上翻並展示給對手看,表示自己並沒有挾帶什麼武器上場。

三、四股(sikoku)

四股乃是以雙腳輪流頓地,藉由力士威武的身軀來鎮攝躲藏在地底的邪靈。此動作宗教上的涵義深厚,也有人稱之為“力足”。不過除去宗教上的意義不談,此動作對於力士本身而言,應可視之為比賽前的暖身運動吧。

四、蹲踞(sonkyo)以腳掌尖著地,雙膝外張穩腰並將雙肩放鬆後將手放在膝蓋上,此為力士的基本姿勢之一。為了求取平衡上身必須挺直以維重心。此舉乃表示尊重對手之意。此動作看似容易,實際上必須要有相當的經驗才能看來穩若泰山。

五、仕切(sikiri)

這個動作是接在四股後直接彎下腰來的樣子,兩肘放在膝蓋上下巴微抬,雙眼注視對手以求精神專注。這個動作反覆幾次後力士已將自己調適在隨時可戰的精神狀態下了。

六、手刀(tegatana)

優勝力士在接受完行司(gyouji),類似裁判)的獲勝呼名後,可以拿取所謂的“懸賞金”,此時優勝力士會以右手手刀向左右中各凌空切下,其意義是向三位神明致謝的意思。一般而言,懸賞金只有幕內級力士才有機會爭取。

相關條目

•神道

•奉納相撲

•野見宿禰神社

•大相撲

•韓式摔跤

•蒙古式摔跤

•中國式摔跤

•琉球式摔跤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